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占據(jù)了光伏產(chǎn)業(yè)的主導地位。盡管指狀交叉背接觸(IBC)硅電池具有最高的效率,但雙側接觸式(FBC)電池因更低的復雜性,成為工業(yè)生產(chǎn)的首選。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(tǒng)研究所Armin Richter發(fā)現(xiàn)了省去用于提供橫向載流子傳輸?shù)那敖佑|層是雙側接觸式電池優(yōu)異光電性能的關鍵,獲得了26.0%的效率。
與工業(yè)化標準電池的前側p-n結相反,該電池在背表面以全域多晶硅鈍化接觸的形式產(chǎn)生了p-n結。詳細的功率損失分析表明,該電池平衡了電子和空穴的輸運損失以及普通的傳輸和重組損失。系統(tǒng)的模擬研究得出了未來超過26%效率硅太陽能電池的一些基本設計原則,并論證了這種背結式太陽能電池的潛力和優(yōu)越性。
不同類型電池的性能
在過去,通過不同的電池設計(圖1和2)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非常高的硅太陽能電池性能,這些電池可分為前結(FJ)或后結(BJ)的FBC電池和電極均在背面的IBC電池。
在20世紀90年代,PERL電池實現(xiàn)了很大的效率提升,最高值達25%,在這種p型c-Si FJFBC電池中,非常小的局部接觸電極由高質(zhì)量的介電表面鈍化(圖2a)。盡管PERL電池具有出色的光學性能,但高的電學性能受到局部金屬電極的復合限制,這是因為重摻雜會造成較差的鈍化效果。
a-Si:H的硅異質(zhì)結(SHJ)技術在正面和背面均具有全面積鈍化接觸,可防止金屬電極處的局部復合損耗(圖2b)。該技術獲得了25.1%的FBC電池和26.7%的IBC電池(圖2c)。SHJ電池具有非常高的電學性能(圖1e)。然而,由于前表面上的全域a-Si:H層和橫向電流傳輸所需的頂部的透明導電氧化物存在,F(xiàn)BC SHJ電池的光學性能很大程度上受到寄生吸收損失的限制。
如果將全域多晶硅鈍化接觸應用于前表面,也會造成類似的光學損耗。為了從全域鈍化接觸和透明的介電表面鈍化中受益,作者開發(fā)了n型c-Si太陽能電池,其前表面具有硼擴散發(fā)射極,背面具有全域TOPCon (圖2d)。TOPCon是摻雜多晶Si覆蓋的超薄SiOx層,它具有高溫耐受性,與標準絲網(wǎng)印刷金屬化所需的摻雜擴散或燒制等工藝兼容。這些FJ電池效率高達25.8%,具有高的光學性能,但仍低于SHJ電池的電學性能,因為前側發(fā)射極需要平衡復合和電流傳輸損失。
TOPCon BJ太陽電池
為了在BJ電池上實現(xiàn)TOPCon技術,作者將n型Si FJ TOPCon (n-FJ)(圖2d)應用在p型c-Si晶片上(圖2e)。與n-FJ電池相反,在這種p型Si TOPCon BJ (p-BJ)器件中,背面的TOPCon作為全域接觸的p-n結,使得發(fā)射極的橫向電流傳輸失效。
n-FJ和p-BJ電池的光電參數(shù)匯總在圖3中。p-BJ器件顯示出非常高的VOC,高達732 mV,比n-FJ電池高5 mV以上,表明省略了前表面全區(qū)域硼擴散層的增益效果。1 Ω cm體電阻率的P-BJ電池[P-BJ(1)]填充因子為84.5%,比n-FJ器件高出1%的絕對值,證明了前表面的Al2O3和后表面的TOPCon具有很高的鈍化效果,以及在c-Si體相內(nèi)向局部前接觸間具有足夠高的空穴傳導性。10 Ω cm p-BJ電池[P-BJ(10)]的FF比P-BJ(1)電池低2%的絕對值,表明電阻損耗非常嚴重。
因此,p-BJ電池設計對c-Si體的空穴電導率敏感。1 Ω cm p-BJ電池的JSC最低(<42.1 mA cm–2),n-FJ電池和10 Ω cm p-BJ電池均顯示約42.5 mA cm–2的值??偟膩碚f,與10 Ω cm p-BJ電池(25.5%)和n-FJ電池(25.8%)相比,1 Ω cm p-BJ電池顯示出最高的效率(26.0%)。1 Ω cm p-BJ電池的這種高效率為兩面接觸式硅太陽能電池的最高值之一,并且該電池的極高電學性能減小了與SHJ電池的差距(圖1e)。
功率損耗分析(PLA)
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些電池設計中獨特的電流傳輸和復合損耗,研究人員基于自由能量損耗分析(FELA)對所有電學和光學機制進行了系統(tǒng)的功率損耗分析(PLA ),圖4c為最終的PLA以及最佳電池的模擬輸出功率。
關于光學損耗,p-BJ電池在正表面遮陽和反射上比n-FJ電池高?0.3%損失,這是由非完美的ARC和金屬柵格造成的。對于1 Ω cm p-BJ電池,非理想的正面損耗最高,這會造成低的JSC。由于背面的電池設計相同,所有電池的非理想背面損耗非常相似。
在電學損耗方面,c-Si體相復合損耗主要由俄歇復合構成,這在1 Ω cm p-BJ電池中最為明顯。所有電池的表面復合損耗都由前表面決定,這對于1 Ω cm p-BJ電池最低,尤其是在非接觸區(qū)域。10 Ω cm p-BJ電池在正面和TOPCon背面存在更高的損耗,這是由于在此電池上表面鈍化質(zhì)量略低。
由于暗周長、活性面積之外的硅晶片區(qū)域,所有電池都表現(xiàn)出相當可觀的損耗,這對于10 Ω cm p-BJ電池最為明顯,約為0.3%。如果通過增加太陽能電池的有效面積來消除這些邊緣損耗,并且假設n-FJ電池具有更好的正面光學特性(更好的金屬柵格和ARC),該模擬可預估1 Ω cm p-BJ電池的效率為26.6%。
最后作者從仿真模擬方面比較了不同的FJ和BJ電池,得出:BJ太陽能電池有潛力成為未來c-Si太陽能電池的最佳候選者,預計在未來的十年其效率可達27%的范圍內(nèi)。
Richter, A., Müller, R., Benick, J.et al.Design rules for high-efficiency both-sides-contacted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balanced charge carrier transport and recombination losses.Nat Energy(2021). DOI:10.1038/s41560-021-00805-w
來源:PV-tech
評論